我送到大门外,
在台阶上站着说话。
天冷,风大,
隔着条街从赫贞江上吹来。
适之先生望着街口露出的一角空濛的灰色河面,
河上有雾,
不知道怎么笑眯眯的老是望着,
看怔住了。 ……
我也跟着向河上望过去微笑着,
可是仿佛有一阵悲风,
隔着十万八千里从时代的深处吹出来,
吹得眼睛都睁不开。
这是胡适先生去世后,张爱玲写的,回忆她最后一次见胡适的文章,可以感受到她的笔调极为成熟。
张爱玲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环境中,所以她的感官会对细节很在意,她的趣味也是纤巧精致的。
举两个例子。
她这样描写自己家的细节:
松子糖装在金耳的小花瓷罐里。
旁边有黄红的蟠桃式瓷缸,
里面是痱子粉。 下
午的阳光照到磨白了的旧梳妆台上。
《公寓生活记趣》,张爱玲以文艺方式打开菜市场:
新绿的豌豆,
热艳的辣椒,
金黄的面筋,
像太阳里的肥皂泡。
把菠菜洗过了,
倒在油锅里,
每每有一两片碎叶子粘在篾篓底上,
抖也抖不下来,迎着亮,
翠生生的枝叶在竹片编成的方格子上招展着,
使人联想到篱上的扁豆花。
这是日常生活的诗了。
张爱玲的文字中,充满意象,鲜明的视觉效果,使得读她的文字,就如同面前是一幅画。
举两个例子。
她描写姑姑和妈妈,出洋留学时,分别的场景。
她妈妈要登船渡海那天,伏在竹床上痛哭不已:
绿衣绿裙上面钉有抽搐发光的小片子…
她睡在那里像船舱的玻璃上反映的海,
绿色的小薄片,
然而有海洋的无穷尽的颠簸悲恸。
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开头:
梁太太趿上了鞋,
把烟卷向一盆杜鹃花里一丢,
站起身来便走。
那杜鹃花开得密密层层的,
烟卷儿窝在花瓣子里,
一霎时就烧黄了一块。
这一段写的是,梁太太处置手下的丫鬟:
把烟头儿扔在花瓣中,花瓣就被烧坏了。
闪亮的小薄片,如同大海上的银光。
被烧坏的花瓣,如同一个年轻女性的命运。
张爱玲的情感颗粒度,被小时候相对富裕的家庭环境,给打磨得比较精细。
在现实世界之上,似乎总有一层诗性的面纱。
张爱玲在旧家庭里,领会到命运的无常,又从母亲那里学习到独立精神,所以她的文字,有时带着又老成又俏皮的练达。
她的父亲张志沂,娶了姨太太老八(不是第八房姨太太,而是老鸨养的第八个女儿,这是旧社会堂子里的说法)。
早慧的张爱玲,在《私语》里这样描写老八进门后的光景:
母亲去了之后,
姨奶奶搬了进来。
家里很热闹,
时常有宴会,
叫条子。
我躲在帘子背后偷看,
尤其注意同坐在一张沙发椅上的十六七岁的两姊妹,
打着前刘海,
穿着一样的玉色袄裤,
雪白地偎依着,
像生在一起似的。
再来一段:
姨奶奶不喜欢我弟弟,
因此一力抬举我,
每天晚上带我到起士林看跳舞。
我坐在桌子边,
面前的蛋糕上的白奶油高齐眉毛,
然而我把那一块全吃了,
在那微红的黄昏里渐渐盹着,
照例到三四点钟,
背在佣人背上回家。
这是张爱玲记忆里,颇为热闹的场面,她似乎喜欢有人声有人气的地方。
这种烟火气,让她迷恋了一辈子。
到了晚年,离群索居的她,依然对这种人间的味道,心怀向往。
年轻时的张爱玲,文采飞扬,作品有很多华丽的句子,喜欢用色彩浓艳、音韵铿锵的词。
年老的张爱玲,创作激情消退,心境淡泊,文字风格变得平淡。
小说《金锁记》的开头,仿佛是对张爱玲一生的谶语:
年轻的人想着
三十年前的月亮
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
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
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
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
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
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相关文章:
手写摘抄11-22
朋友圈文案——你的冷静把我衬的像个疯子11-22
人世间|人间清醒,句句入心11-22
文案|那些充满情绪的失望文案11-22
那些可以悄然扣开你心扉的文案11-22
说说"压力过大蕞伤阳气"11-22
摘抄好句&练习写字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