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全国登记在册民营企业超过5700万户,占企业总量的92.3%。一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197.9万户,同比增长7.1%,超过过去三年平均增速。我国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呈现强大韧性。
新质生产力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新亮点。一季度,全国新设“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民营企业83.6万户,占同期新设民营企业总量的四成以上,同比增长1.4%。其中,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增长最快,达到18%。
从一系列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各地持续完善市场准入、畅通要素流动、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努力下,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创新活力、发展动力正在不断增强。特别是以“四新”经济为代表的民营企业,积极布局新赛道、新产业,愈加彰显在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
以“低成本+开源”模式训练出人工智能大模型,掀起“人工智能热潮”;人形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走进工厂“实训”,变得“心灵手巧”……近段时间以来,以民企为主角的创新故事接连上演。实践证明,不断优化企业创新生态,激发企业向“新”提“质”动力,让更多民企敢创新、愿创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就会更加夯实,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的步伐就会更加坚实有力。
在政策支持下,民企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无论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还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承担国家科技项目,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开展攻关,聚焦强化科技源头供给,推动企业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各项引导性、支持性的政策正在持续加力。毋庸置疑,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民企勇担重任,以新谋进,正迎来更多机遇、更广阔空间。
为此,要着力推动两“链”相融,助力创新力向生产力“关键一跃”。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破解科技、市场“两张皮”问题,是激发民企创新活力的关键。各地因地制宜多有探索。比如,为助力企业完成从样品到产品的“关键一跃”,福建、湖北、重庆等地推出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等推广应用支持政策,畅通技术创新到市场应用的转化通道;为破解企业“不敢试”“试不起”的痛点,广东东莞将“中试贷”精准注入中试平台建设,加快完善覆盖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科技金融生态链。
激发民企创新活力,还要进一步围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创新生态,强化助企帮扶,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保障,构建开放多元的创新体系。协同共进,在全国一盘棋中谋划,在自己的赛道上深耕。从科技创新到转型升级,期待更多民企走向科技“C位”。(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毛同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
期待更多民企走向科技“C位”05-01
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太原市推出十大举措05-01
国游出海潮涌,灵犀互娱全球化布局绘新篇04-30
动力源2025年1-3月净利润为-4949.0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31%04-29
海阳市司法局多措并举持续规范涉企执法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