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苏北县域崛起第二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10:18:00    

“十四五”以来,江苏的“经济洼地”苏北加速崛起,已成为全省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新增长极。作为区域经济基本单元,苏北县域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彼此之间竞争日炽。在“第一梯队”竞逐“苏北第一县”的同时,“第二梯队”16个县(市、区)也在围绕千亿县目标加速冲刺。

“十六罗汉”的新竞赛

2024年苏北县域经济排行榜上,沭阳县、铜山区、亭湖区、邳州市、连云区、宿城区、沛县、东台市等县(市、区)组成了苏北县域“第一梯队”,激烈竞逐“苏北第一县”。紧随其后的“第二梯队”也不甘落后,新沂市、淮安区、大丰区、泉山区、海州区、赣榆区、涟水县、东海县、泗阳县、盐都区、射阳县、建湖县、阜宁县、睢宁县、泗洪县、淮阴区16个县(市、区),近年来经济增速明显。

2024年,苏北县域第一梯队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在1190亿元至1560亿元之间,第二梯队的GDP则在700亿元至1027亿元之间,堪称淮海大地各显神通的“十六罗汉”。

苏北“十六罗汉”,皆地处淮河以北的茫茫平原与水乡,地势平坦,耕地广阔,水网纵横,皆是拥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古邑。这些县域占到了苏北所有县(市、区)总数的近1/2,具有一定经济基础与特长,发展潜力大,可谓是苏北县域的“中坚力量”,但长期以来依旧以农业为支柱,工业经济欠发达,居民平均收入远低于苏南县域。

从2022年起,“十六罗汉”便开始了对千亿县目标的追逐,新沂在2024年率先实现突破。目前排名“十六罗汉”尾部的几个县域,与千亿GDP的目标相差200余亿元。假如能够保持年均7%的GDP增速,未来4年“十六罗汉”均将跻身千亿县行列。届时,苏北县域发展水平无疑将上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近20余年,江苏经济实力一直仅次于广东,稳居全国第二,但近几年来增速明显快于广东,与之差距不断缩小。专家指出,2019年以来,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成果开始显现,长期滞后的苏北地区显著加快了步伐,快速缩小与苏中乃至苏南的差距,占全省的份额不断提升,是江苏在复杂经济形势之下“逆势”加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县域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劲带动下,曾被认为是江苏尾部、长三角边缘存在的几个苏北设区市,如盐城、淮安、宿迁等,均已进入较快上升周期,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劲爆发力和巨大发展潜能。

新沂:“小县城 大枢纽”的新一轮工业化

如果说苏北经济发展态势的转变从县域开始,那么苏北县域发展模式的转变正是从“十六罗汉”开始。新沂,便是这种转变的代表。

“十六罗汉”之首新沂地处黄淮海平原北端、苏鲁交界,2024年常住人口近96万。新沂之名始于1952年,次年起即归徐州管辖,1990年撤县建市,是目前苏北仅有的3个县级市之一。2005年建成通车的新长铁路(新沂—浙江长兴)是第一条纵向贯穿江苏的南北铁路“动脉”。

过去5年,新沂经济体量保持稳步增长,步伐不断加快。2020年GDP为692.33亿元,2021年781.43亿元,2022年826.34亿元,2023年为905.24亿元,2024年1027亿元,连续跨越5个百亿台阶。2020年,新沂工业开票收入为551亿元,2024年为1159亿元,5年跨越了6个百亿台阶。

2024年,新沂GDP在苏北“十六罗汉”之中首破千亿,跻身全国千亿县排行榜第62位;同时入选2024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这将引导和激励苏北县域“第二梯队”进入新一轮的快速上升周期,并从量变走向质变。

这座两千年的古邑,近年来高速增长的基础在于地处苏北枢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直接得益于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新沂是苏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素有“小县城、大枢纽”之称,迄今拥有陇海、新长、胶新3条铁路线,徐连等4条高铁线(其中3条在建),以及京沪、连霍、新扬3条高速公路,还有3个内河港口、2条全国性油气输送管道,周边1.5小时车程内有4个机场。在共建“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淮海经济区、国家综合货运枢纽等战略机遇叠加的大背景下,新沂的定位已升级为“建设长三角交通枢纽城市”。

与此同时,新沂工业化进程近几年也实现了突破。

一方面,新沂在吸纳传统产业新增投资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其转型升级。纺织是新沂的传统优势产业,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不高一度是这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但随着新凤鸣、晓星碳纤维等一批龙头企业落地,“一根丝”已在新沂形成高端纺织新材料产业链,集聚酯、纺丝、经编、织布、染整、服装加工、贸易于一体。

明新梅诺卡(江苏)新材料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双色混纺超纤麂皮”,成为中国汽车供应链“隐形冠军”的代表。目前,该公司供应的车用纺织品已覆盖奥迪、大众、克莱斯勒、蔚来等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的车型。2024年,该市45家规上纺企总产值达128.86亿元。

另一方面,新沂正抢占新赛道,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势崛起。江苏易初新材料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真空电弧熔炼技术,可以做到将稀有金属锆、铪纯度提升至99.99%,填补了“中国制造”高纯度氧化锆的空白,这一特种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储能、光学等离子等领域,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

新沂工业投资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2024年,该市落地30亿元以上项目7个,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长13.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3.1%。该市围绕高端纺织、精细化工、绿色冶金等产业招引强链补链项目的最新“门槛”已不低于苏南发达县域。

2024年该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0.2%,至当年末,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213家,位居徐州各县(市)第一;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引进高端人才57人、高校毕业生3700人。

源于悠久历史积淀,新沂的“文化含金量”在提升,现代服务业也开始成长。马陵山风景区全年接待游客突破900万人次,“花厅·河流音乐节”已成为全国知名音乐节品牌。近几年,“天下第一鏊”特色美食、“千年窑湾”水上实景演出等陆续成为淮海地区的网红文体旅融合产品。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吨军博士认为,新沂之所以能在“十六罗汉”中率先突围,主要得益于多重动能的汇聚。

一是枢纽优势加速释放。新沂交通枢纽优势明显,拥有“公铁水空管”联动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和多式联运体系,物流成本比周边地区低10%~20%,“枢纽经济”日益活跃。2024年该市港口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铁路货运量突破900万吨,低空经济项目加速集聚。

二是工业集群优势突出。新沂坚持“工业立市”发展战略,以新材料为“1号产业”,现代产业体系还包括高端纺织、新能源产业等。目前,新沂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已提升至47.4%,产业链群优势彰显。

三是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2023年,新沂出台“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完善科创体制机制的政策,在全国县域首创“企业创新发展指数评级”,着力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新沂既是江苏的“边城”,也是江苏的“北方门户”,更有“四个城市”的清晰战略定位——淮河经济区现代工业城市、长三角北翼交通枢纽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滨水花园城市、大运河畔商贸文旅城市,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兼具。

淮安:台资新高地的升级之路

淮安区,是“十六罗汉”中除新沂之外距千亿GDP最近的县域。

近5年,淮安区的GDP年均增速近8%,2024年,其GDP(初核)为853.46亿元,预计同比增长7.5%,体量和增速均居“十六罗汉”前列。

全国城市之中极少的区市同名,凸显了淮安区的历史背景和地位。东晋至明清,淮安区所在地始终是淮河中下游的政治、经济中心。明清时期,漕运总督部院驻地即在此,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大运河畔“四大都市”,是苏北历史积淀最深厚的县域之一。

与新沂相同,古邑淮安看似骤然凸显的动能蕴藏在加快的工业化进程之中。2024年,该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增长30%。

与新沂不同的是,淮安区自古便是京杭大运河畔重要商埠,淮商遍布海内外。近二十年间,众多祖籍淮安的台商纷纷归乡投资。在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等园区,捷群、文盛、晟唐等一批台资电子和半导体企业迅速落地成长,带动了当地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完善成链。

2017年成立的淮安文盛电子以高端智能、家用消费、车载电子等的电感器件为主导产品,2024年营收逾5亿元,自动化生产率超过95%,已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随着国产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容,文盛正重点拓展车载电子市场。2024年,其在国内汽车电感产品市场的占有率已逾35%,已成为比亚迪、小米、起亚、奥迪等国内外知名品牌车企电感产品的主要供应商。

整合既有传统产业资源,向新兴产业方向升级,是淮安区利用自身优势的最新突破,且初见成效。

2024年9月末开园的淮安蓝·数字文旅产业园,临近大运河畔著名的河下古镇,原为淮安商业机械厂地块,企业破产重组后,已荒废闲置多年。该区引入来自苏州的吴中集团投资开发,以“数字文化+文旅休闲”为核心,将老旧厂房打造成为“新河下”——承载淮安大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新空间。在这一产业园基础上,淮安区还将开发“蓝1958文化创意园”,面向全新市场需求培育更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集群,继续推动淮安区从“历史文化名城”向“文化旅游目的地”转型。

短短数年间,淮安区为何能够迸发出如此活力?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刘柏阳博士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2024年,该区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两大传统优势产业开票销售收入之和增长超20%,机械设备精密配件产业集群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集群。

其二,深度融入并积极协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位交通优势为开放合作提供支撑。涟水国际机场通航城市超40个,新港二类水路口岸通江达海,构建了“水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叠加“证照联销”等高效政策,2024年淮昆台资合作产业园即承接被动电子元器件、光电显示等产业转移项目37个。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5600万美元,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增长280%,总量与增速均居淮安全市第一。

其三,重大项目高效落地。2024年,该区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16个,数量为淮安全市最多,其中总投资100亿元的库比森项目实现当年开工、部分投产。重大项目的密集布局不仅直接拉动工业与基建投资,还通过产业链联动形成乘数效应,为区域经济持续注入动能。(王峻峰)

来源:江苏经济报

相关文章:

苏北县域崛起第二潮05-20

5月20日丨暖城早新闻05-20

A500指数震荡回升,A500ETF基金(512050)盘中成交额超30亿元,暂居同类标的产品第一05-19

南财早新闻|工信部:加速推进5G-A、6G;小米自研芯片,最新消息05-18

美资金融巨鳄,290亿抛售中国算力龙头05-13

差异化发展中谋篇布局05-13

西部公路物流枢纽主体结构封顶05-12

前四月全国铁路建设高效推进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47亿元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