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万园之园”数字重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06:53:00    

今年正值圆明园罹难165周年,这座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东方艺术瑰宝,历经沧桑巨变,昔日盛景早已难觅。然而,得益于前沿数字化技术的赋能,人们得以穿越时空,一睹这座皇家园林。亭台楼阁在光影中重现,山水园林于虚拟中重生,曾经只能在文献中想象的“万园之园”,正以数字化的姿态,向世人展开一幅鲜活的历史长卷。

考古团队在对圆明园进行数字化采集。

“720穿越飞船”项目能让游客“飞起来”,体验穿越时空的圆明园梦幻之旅。

数字存档

让历史在数据中“永生”

在西洋楼遗址,一块历经风雨的石刻文物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团队手持三维扫描仪,精细捕捉每一道纹路的细节。张剑葳教授指着电脑屏幕上的立体模型说:“三维扫描能以0.1毫米的精度记录文物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启动考古发掘以来,圆明园已完成十余处遗址的发掘工作。在考古发掘中,文物信息采集和记录是重要一环。然而,一般的平面扫描或相机拍照很难将文物细节与色彩完整保存下来。利用三维扫描,可以留下高精度永久数字化档案,进而完成文物虚拟修复。“数字化存档可以通过信息比对,对文物进行长期监测,发现病害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实现预防性保护,同时为数字化复原提供支撑。”张剑葳说。

近年来,圆明园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开启石刻文物数字化存档工作,以三维扫描、摄影测量和全景摄影等技术手段,完成西洋楼遗址区内大水法、观水法、远瀛观、海晏堂以及北大燕园内流散石刻文物的数据采集。

修复文物、库藏文物、回归文物也进行了数字化扫描,数据进入圆明园文物数据库和纹样库。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云观展”。

2022年6月11日,圆明园虚拟仿真田野考古系统上线。人们在平台上既可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文化,还可以利用实景三维模型、全景漫游等方式,参与舍卫城南城门考古遗址、澹泊宁静一期考古遗址3D虚拟体验。

3D再造

约2/3景区精准复原

漫步圆明园遗址,断壁残垣间,历史的谜团挥之不去: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四十景究竟坐落何方?昔日盛景又是何等模样?如今,数字技术为我们重新呈现,通过3D技术复原了当年的“万园之园”。

2009年,圆明园启动数字化复原工程。

除了实地勘察测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带领团队深入挖掘史料,对照样式房遗存图纸、《圆明园四十景图》《圆明园匠作则例》等档案资料开展研究。“在堆积如山、未经梳理的原始史料中仔细爬梳,寻找线索,才能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建筑,进而再还原合宜的周边环境和内部陈设。”项目负责人之一、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贺艳说。

一般建筑单体的三维模型包含三千至两万个面,已足够精致,然而,圆明园每个建筑单体的三维模型则要求包含两万至15万个面。3D复原模型不仅包含遗址、建筑,甚至花木、假山等都栩栩如生。

1万余件历史档案,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67个景区的195个时空单元……迄今为止,全园108处景区已完成数字化复原,其中约2/3的景区实现了精准数字复原,一些建筑复原精准率达到95%。

近年来,随着新团队的加入,圆明园的数字化复原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运用自研的清代官式建筑数据库,以参数化设计及模块化搭建的前沿数字技术对《圆明园四十景图》进行了复原研究与三维数字空间再造,近期已经完成的四十多组成果中包含了四十景图所描绘的四十个景群以及部分在四十景图中能够看到的其他景群。

圆明园基于20多年的圆明园数字复原研究成果,不断探索考古遗址现场数字化展示场景创新。包括目前正在试验的“圆明园西洋楼数字夜游”项目,利用高精准的消失遗产数字复原技术、沉浸式光影技术等前沿技术手段,将数字内容与遗址现场相结合,裸眼下呈现大场景的遗址数字重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跨越165年时光,“万园之园”在虚拟世界中重现。

交互体验

触摸历史有了N种方式

数字存档技术与全景复原技术的应用,为游客体验的优化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快看!站在那里的好像是乾隆皇帝!这就是圆明园最重要的宫殿——正大光明殿!”随着语音提示,“时光巴士”的车窗突然切换画面:现实中一片草地的遗址上,一座气势恢宏的宫殿拔地而起,殿前数十名侍卫擎着龙旗,威风凛凛地守卫在殿前……游客李女士忍不住伸手触摸车窗,“太神奇了,感觉历史就在窗外流动。”

作为全球首个氢能XR观光车,“圆明园时光巴士”运用实景3D扫描、三维建模、地理感知、天气感知、实时渲染、MR、AX等高精科技,在没有触碰遗址一砖一瓦的前提下,形成深度互动空间情境秀。

这样神奇的交互体验在圆明园里随处可见。

在寻遗圆明VR体验馆,游客戴上VR眼镜,就能沉浸式漫步于数字复原的圆明园中——亭台楼阁金碧辉煌,西洋水法喷泉跃动,四季景致如诗如画,仿佛置身鼎盛时期的“万园之园”。

“御园莺歌”光影互动空间复原了圆明园四十景中“镂月开云”与“曲院风荷”景观,手指轻触墙上的动态光点,荷花瞬间绽放,仙鹤振翅飞翔。

今年春节,圆明园上线运营《梦回圆明园》行浸式VR大空间体验项目。游客戴上AR设备后,惊喜地发现自己能站在大水法前看喷泉冲天,亲手触摸十二兽首,还能推开宫门,打开书柜……一位小游客惊呼:“课本里的知识突然‘动’起来了!”

当前,圆明园正以“加速度”助推科技赋能文旅发展,通过情景化创意、沉浸式体验、多维度呈现,打造一批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随着技术的迭代更新,未来圆明园将以更多更好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让人们充分感受文化遗产的风采。”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邱文忠表示。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代丽丽,王海欣

相关文章:

“万园之园”数字重生05-21

技术突破 产业集聚 赛事举办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庆阳方案”05-13

三大指数集体高开 军工股持续活跃05-12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注册用户超1.64亿05-12

智涌泉城AI赋能!济南全面打造数字先锋城市05-12

全新徕卡M11-P Safari特别版发布 售价72888元05-09

2025江西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交流会在南昌召开05-08

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