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笔者所著《带着课本游北京》的部分内容,本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于2023年出版。
有课本对应的历史名词:曹操、袁绍、刘备、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魏灭蜀国、西晋建立
距离北京地区最近的三国人物故里,驱车仅有一小时的路程
你可曾想过,后汉三国时代的几大政治集团:董卓集团、袁绍集团、曹操集团、刘备集团、孙权集团,以及吕布集团、刘表集团、刘璋集团、张鲁集团等,谁与北京地区的缘分最深。或许是曹操集团吧,毕竟幽州地区属于曹魏的管辖范围。这话说得没错。但自小就生活在幽州附近的,又是谁呢?曹操是安徽亳州人,董卓是甘肃岷县人,袁绍是河南商水人,孙权是浙江杭州人,吕布是内蒙古九原人(也有说法,他是陕西绥德人),刘表是山西高平人,刘璋是湖北潜江人,张鲁则是江苏丰县人。这些人的出生地,都与幽燕大地有些距离。再看看刘备,他是河北涿州(东汉时期属于涿郡,此后改称范阳郡)人。刘备出生的楼桑村,距离北京的广安门不过六十多公里。很近吧,驱车也就一个小时左右的路程。刘备的两个追随者:关羽是山西运城人,张飞是河北涿州人。其实,刘备的师父卢植,也是河北涿州人。由此看来,“蜀汉”英雄的出生地,距离北京城并不算远啊。

咱们先来聊聊刘备、张飞与卢植的故里吧。
将刘备视为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多少有些值得怀疑,如果汉献帝以官方名义承认了,咱们也就不便多说啥。在刘胜去世300多年之后,估计连他的嫡系后代都已然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了。而刘备这个中山靖王旁系的旁系的旁系,能以“贩履织席”为业,那就显得很正常了。尽管刘备的爷爷,还是有过一定社会地位的,起码被以孝子的名义推荐为官,并且是东郡范令(河南省濮阳下辖的范县县长)。但刘备的爸爸死得早,所以他自幼生活艰难。
好多年前,我跑到楼桑村,想去找寻刘备青少年时代的遗迹。然而,唯一能证明刘备曾生活于此的三义宫,就只剩下一座山门,据说是清代以前之物。其他的建筑及室内雕塑,皆为重新建造的。看着三义宫内所摆放的刘备及其兄弟们的那些粗糙怪异的塑像,我心中寻思:要是刘备未能葬于千里以外的成都,而是被葬在了这里,那他必定会被气得天天跳出坟来痛斥。

距刘备的出生地不远,便是张飞故里了。而今张飞家中还剩一口老井,叫做“张飞井”,据说是元明时代的。井前有片种遍桃树的园子,名曰桃园。于桃园里,曾经上演过一出老哥仨举觞豪饮、歃血为盟的大戏。这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便是名段“桃园三结义”了。但我始终不信,刘备怎会跟俩部下好得“穿一条裤子”。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基本对路。也就是在张飞的老家,还有座假坟,据说埋着张三爷的灵魂。张飞本事真大,一个人能葬三地。头在重庆云阳,身在四川阆中,魂在河北涿州,也是够了。古人身首异处,已经是极严厉的刑罚了,但那不过是三五百米的距离而已。然张飞之身首却相距千里,魂魄更是远隔三千多里。这得惨到什么份儿上?其实,关羽亦如此,头在河南洛阳,身在湖北当阳,魂在山西运城的解州。可惜刘备的这两个兄弟啊。

由于刘备出身皇室宗族,所以大汉王朝对他是要照顾的。于是,刘备自幼便有了读书机会,而且是跟着涿州最有名望的卢植先生读书。卢植学问很大,在唐代曾享陪祭孔庙的殊荣;卢植的官位也高,在汉灵帝时代,曾做到尚书之职。多年以前,我去拜访卢植的衣冠冢。在一片高粱地的中央,一位农民大爷,用近乎纯正的北京话告诉我:就在不久前,某国领导(东亚地区的)曾来此地认祖归宗,还掏了好些钱,修葺坟冢。据说,韩国的卢泰愚、卢武铉等,都与卢植有些亲缘。
汉末群雄逐鹿,幽州烽烟四起
聊了大半天涿州,咱们还是把视线转向北京。东汉末年,也就是黄巾大起义爆发前后,作为皇室宗族的刘虞,被汉灵帝先后任命为幽州刺史、幽州牧。此时的中原大地,正经历着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混乱。刘虞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他治下的幽州地区太平无事,以致华北各地的民众纷纷逃难而来。到了献帝初平二年(191年),袁绍与冀州牧韩馥及山东诸将,打算立刘虞为主,“行天子事”,被刘虞拒绝。刘虞不光拒绝,还派人赶到董卓势力范围内去觐见汉献帝,以表忠心。当然,刘虞是忠于汉室,并不是顺从董卓。但他不仅斗不过董卓,就连自己的属下公孙瓒也斗不过。刘虞的最终结局,是被公孙瓒率军追杀于居庸县(今北京昌平县境内)。待抓住刘虞夫妇后,公孙瓒向朝廷上奏,说刘虞此前曾与袁绍共谋“欲称天子”,同时将刘虞夫妇斩首于蓟城的市场上。接着,公孙瓒利用手中兵权,尽有幽州之地,成为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
公孙瓒杀掉刘虞后,行为越发横行无忌。当时幽州频遭旱灾、蝗灾,谷价昂贵,人相食,而公孙瓒丝毫不知道存恤幽州百姓。市场上的储谷已卖到一斛(十斗或五斗)数百万,公孙瓒却依然挥霍如故。对于幽州的读书人,公孙瓒也多施横暴,凡名声在其上者必设法加以谋害。这样一来,公孙瓒在幽州的统治,不但遭到庶民百姓的痛恨,而且也逐渐丧失士人、官僚及豪强地主的支持。
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袁绍自冀州举兵攻打公孙瓒。公孙瓒部将闻风而降,袁绍军直抵幽州城下。在守城失败之后,公孙瓒自度无法逃生,便缢死姊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公孙瓒被消灭,袁绍从此据有幽州。不久之后,发生了袁绍与曹操之间的官渡之战。袁绍战败,随后病死。他的儿子袁熙把守幽州城,但又被曹操打败。至建安十二年(207年)五月,曹操发兵北击乌桓,此时的袁熙已败走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斩他的首级以送曹营。十一月,曹操军还至易水,最终得到了幽州城。志得意满的曹操,曾经赋诗一首,表达自己的心情: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幽州到手了,曹魏王朝寻思着分封给自己的皇室子弟。曹操总共有二十五子,幽州地区到底归了谁呢?答案很快就有了!曹操侧室所生的曹宇,于明帝太和六年(232年)被封为燕国国王。这个曹宇,在历史上毫无名气。但他的儿子曹奂,却于甘露五年(260年)被迎立为帝,是为魏元帝。就是这位魏元帝,在位仅五年之后,便正式禅位给司马炎。他也就成了曹魏政权的最后一任皇帝。或许是比较乖巧的缘故,被降级为陈留王的曹奂,一直活到了太安元年(302年),死后还被追谥为“元皇帝”。
与曹奂同样乖巧的,还有“乐不思蜀”的后主刘禅。蜀汉被灭,刘禅成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说来也巧,安乐县就在如今北京顺义城区西南的古城村北,曹魏时期属渔阳郡。(也有说法,是在朝阳区东坝,但没啥依据)
曹魏时期的“水利精英”,记住马钧看来还不够
于曹魏时期幽州城内生活过的人物中,刘靖父子是不能不提的。嘉平二年(250年),镇北将军刘靖在幽州开拓边地,屯据险要。为了解决军粮不足,刘靖曾组织军士千余人,在今北京西郊“修戾陵渠大堨(即堰、坝)”,引永定河水灌溉,史称“水溉灌蓟(城)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所谓戾陵渠大堰因“戾陵”而得名,所以称它“戾陵堰”。
戾陵是谁的陵?你还记得大葆台汉墓的疑似墓主人刘旦么?根据古人的说法,戾陵就是刘旦的墓。但根据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关记载,大致可推断戾陵堰位于石景山附近。当时的石景山名叫“梁山”。刘靖“修戾陵渠大堨”,就是在永定河河道上筑堰坝,分别引水沿开凿的车箱渠(以两岸陡峭山壁,状似车箱而得名),灌入高梁河,使之东去灌溉蓟城以北的农田;永定河水主流则仍经蓟城之南,故称“水溉灌蓟城南北”。
工程完毕之后,每逢山洪暴发时,洪水可以从堰顶漫过,沿下游河道东去;平时则从北侧水门注入高梁河以浇农田,每年可浇灌二千余顷。蓟城附近农民有了充足水源,便“三更种稻”。所谓“三种”,就是指种植黍、稷、稻三种作物。
戾陵堰、车箱渠可是北京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一项大规模水利工程,它对北京古代农业发展有深远影响。对此做出重大贡献的刘靖,在竣工后的第五年,即嘉平六年(254年)病逝于幽州。
就在刘靖去世的四十年之后,晋惠帝元康四年(294年)二月和八月,幽州上谷地区先后两次发生强烈地震。这两次强烈地震破坏了戾陵堰的基础,加以夏季降雨集中,元康五年(295年)六月,戾陵堰终于被洪水冲毁。当时,镇守幽州的正是刘靖少子刘弘。刘弘小的时候,与晋武帝司马炎同居洛阳永安里,有同窗之好。元康四年(294年),刘弘被任命为宁朔将军、假节、监幽州诸军事,出驻幽州。据说,刘弘在幽州威德并施,寇盗绝迹。戾陵堰被冲毁后,刘弘亲临山川,指授规划,仅用五六个月,就恢复了戾陵堰、车箱渠的功能。
如此看来,后汉三国的英雄谱中,不仅需要曹操、刘备这样的“大人物”,刘虞、刘靖、刘弘等“平凡人物”也是不可或缺的。


来源:北京号
作者:申哥带你走天下
流程编辑:U072
相关文章:
后汉三国英雄谱,为燕京大地准备了这些故事:寻找汉魏时期的遗迹04-07
小米集团销售推广开支5年1014.6亿 SU7标准版上市仅10月召回3.09万辆04-07
踏春04-07
清明假期最后一天,全国铁路计划加开旅客列车1214列04-06
生数科技取得图像生成方法和装置等专利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