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桂林市民家中池塘里惊现‘水中大熊猫’”的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所称的“水中大熊猫”,其实是一种名为“桃花水母”的物种,它诞生于5.5亿年前,堪称“活化石”,视频中它以及它的生存环境成为市民热议的话题。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市民家的水池里发现桃花水母
8月13日,记者联系到发现桃花水母的黄先生。黄先生表示,自己是在自家院子角落的水池里发现桃花水母的。这个水池废弃了约两年,靠雨水补充,自己一直未清理也没有添加自来水,水池环境简单,有两条鱼、少量螺蛳和一些浮游生物。
8月2日清晨,黄先生像往常一样在院子里打水浇花时,第一次注意到了水池里的桃花水母。黄先生描述说:“一团团白色的东西在水里一张一合地游动。起初我以为是蚊虫,仔细观察后觉得像水母。后来上网查询并咨询专家后,得知是桃花水母。”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文杰通过观察样本,并通过视频观察了黄先生家水池环境后,确认黄先生家水池里这些白色的东西,是桃花水母。张文杰介绍,桃花水母的直径为15~25毫米,近乎透明,触角长约20毫米,呈伞状,圆边(环形缘)有螺纹串状触手。
张文杰介绍,桃花水母最早诞生于5.5亿年前,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桃花水母是仅有的淡水生活的小型水母,生活史具有单体的小型的水螅型体和自由游泳的水母型体,但以水母型为主。螅状体(水母的“童年”)对环境要求极低,而一旦分离出水母则对环境和水质要求很高。环境适宜时,螅状体便自然分离出水母;环境不利时,螅状体便长期吸附于水下或岩石缝中世代生存下去。
对于水池中桃花水母的来源,张文杰推测了两种可能:一是水螅型体一直潜伏在水池中未被发现,近期环境适宜才发育成水母;二是通过其他途径进入。无论哪种可能,都说明该废弃水池的环境意外地满足了桃花水母苛刻的生存要求,才呈现出罕见的水母形态。
前几年也曾在桂林现身
记者了解到,桂林发现桃花水母并非首次。多年前,桃花水母曾出现在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的污水处理池,该池为校园内湖泊水处理前的蓄水池。
张文杰回忆,2017年9月,他们团队在日常水质检测取样时,就发现类似水母的生物,但当时该生物出现时间短、数量少,他们当时没有重视。2018年9月,该生物再次短暂现身。2019年9月,该生物大批量出现,最多时几乎覆盖了整个蓄水池水面。同年,张文杰团队取样并委托上海一家基因公司进行基因测序,最终确认该生物为桃花水母。
张文杰表示,这是近年来桂林城区水域第二次记录到桃花水母,进一步佐证了桂林部分水域适合其生存。
张文杰告诉记者,桃花水母是一种对环境质量要求极为苛刻的濒危水生物种,水质好则繁衍生息,水质差则销声匿迹,堪称水环境的“晴雨表”。它在淡水生态链中扮演重要角色,它的存在,标志着水域生态系统健康完整,其重现的意义远超生物发现本身。
侧面反映出桂林生态环境稳定
张文杰告诉记者,桃花水母的出现,是水质与生态协同作用的结果。
张文杰表示,桃花水母多栖息于人工湖、池塘、湖泊和河流等淡水中,需要自然环境好、水质洁净、酸碱度适宜等一系列优质的环境条件,对生存环境要求十分严苛,是水质的“检测员”。在他看来,这从侧面反映出桂林生态环境稳定。
通过对比雁山校区污水处理池和黄先生家水池的环境,张文杰认为“两次发现具有重要关联性”。桃花水母倾向于生活在有一定营养水平的池塘中,这类水域中存在适量的浮游植物和小型浮游动物,为桃花水母提供了必要的生存饵料。他强调,只要不是长期、严重的富营养化水域,在满足水质洁净和生态条件适宜的前提下,也可能出现桃花水母。因此,具备基础食物链的稳定微生态圈,同样是其罕见水母体得以浮现的关键支撑。
张文杰告诉记者,桃花水母是生态向好的鲜明象征。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在桂林的更多地方,能与这些“远古精灵”再次相逢。
来源: 桂林晚报
相关文章:
桂林市民家的水池里发现“活化石”08-15
13岁女孩怀孕就诊,医生强制报告06-27
激活蒙山绘新景——临沂市平邑县柏林镇环境综合整治纪实06-16
死亡率超50%,已进高发期!紧急提醒→06-08
守护环境,就是守护健康06-05
刚刚!无锡市人民政府重磅发布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