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他们没成为有钱人,却找到了生命里的“一颗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22:30:00    

“上完春晚,我们会成为有钱人吗?”

“外卖诗人”王计兵,最近因一篇袒露心声的散文再度引发关注。他讲述了自己因诗歌创作被媒体追逐,一本本推出原创诗集后,原本是家庭“主心骨”的爱人,情绪有了起伏。在登上2024年春晚后,他们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亲友们也纷纷探询:“你们发财了吧?”

这让王计兵很感慨:当整个社会都在狂奔时,人们总以为搞文学要么是为了出名,要么是为了赚钱。这似乎也无可指摘。但生活里理应还有一点别的东西。他的这番内心感悟,给当代人带来了深刻启示:文学艺术究竟能为个体生命赋予怎样的价值?

《爱人问王计兵:成名之后,你会变心吗?》 文艺带不来豪宅名车,却给了人们那股“撑住”自己的精神。王计兵说,相比“外卖诗人”的标签,自己更喜欢“文化爱好者”这个称呼,“大家记住了一个一面送外卖一面写诗的人,却很少有人知道我的写作历程已长达37年。”自19岁起辗转从事建筑工、捞沙工、废品回收等职业,成为外卖员后在送餐间隙持续记录灵感、写下诗歌,王计兵说诗一直是自己命里的“一颗糖”,诗歌为他的热爱与执着找到具象表达。

青年作家邓安庆同样是一名草根创作者,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笨学生”,他为了生存“一路折腾”,面对生活的压力,几行字句就是透气的窗口。直到2011年,他在网上发的一些文章被出版公司的编辑看到,出版了第一本书《纸上王国》,改变了生活和命运。对他的经历和文字,有读者不以为然:“文学坑害了贫穷家庭的孩子。经济上的贫穷决定了他们没时间深度思考、视野不够开阔”,还认为比起喜好文学,有一份稳定的经济来源更重要。邓安庆以自身经历诚挚回应:“文学养活了我,也是我可以依靠的支柱——不是害我,而是救我。”倘若仔细去看,个人的遭际和文学选择并无多大关系,反而是文学的陪伴和守护会帮助一个人熬过那些艰难时刻——有时候人需要的并不是多少物质、多少解决方案,仅是需要被唤醒希望,被点燃对生命的热情。

“沂蒙二姐”吕玉霞 “从前你低看了文学,现在你又高看了它”。对于“文学致富论”,王计兵清醒的认识,点破了商业社会中某种功利化的精神困境。当下社会有两种极端:要么神话文学的“点金术”,要么贬低为无用摆设,文艺仿佛变成了资产负债表,“也就那么回事儿”。

把文学当成名利的跳板,却忘了它本是暗夜中亮起的萤火:一段熟悉的旋律、几行突然想起的诗句,在生存压力与精神追求之间建构诗意栖居,形成对生命的恒久滋养。《儒林外史》里有个动人的场景:金陵名士杜慎卿看见两个挑粪工卸了空桶,商量着去雨花台赏落日,脱口而出的那句“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成为形容南京城市品格最有名的话语,三百年后仍令人动容。或许这样的精神之美,能给我们以启示,劳碌、平凡的生活里也有短暂休憩,也有审美爱好、精神追求,如同吃饭喝水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王计兵的诗集没有让他暴富,却让千万个同样奔波劳碌的普通人懂得“低处的飞行也是飞行”。生活中,并不缺乏这样美丽的时刻——在医院、商场等公共场合,行色匆匆的外卖员停留片刻,坐在公用钢琴前弹曲子,让经过的路人忘了赶路。两年多来,“沂蒙二姐”吕玉霞在田埂地头、柴米油盐的寻常日子里写下长长诗行,学习用镜头记录农民的辛苦,也定格农民的善良、勤劳、勇敢、笃定。既不相信文学能点石成金,也不认为打工就必须活得灰头土脸,劳动者把谋生的疲惫,变成审美的从容,呈现当代美育对打破等级秩序的追求,重塑社会对劳动价值的认知维度。正如王计兵所认识到的,自己之所以被注意,不是因为非凡,更多的是因为普通——对文学本质的坚守,无需逃离生活本身;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它在每个普通人停下脚步看云的时刻闪闪发亮。最好的结果莫过于此,无关职业或阶层,让每个人在生活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颗糖”。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绿色殡葬让生命回归自然,贵州举行生态节地公益葬活动04-04

吉林省举办2025年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04-03

感悟精神 薪火相传04-03

“人民英雄”张定宇,有新身份04-02

她用医者仁心播撒人间大爱!记平度市白埠卫生院马爱辉04-01

河南为“星孩”点亮融合之路|孤岛不“孤”04-01

携程启动3天“陪娃假”,有员工已凑出10天假期04-01

他们没成为有钱人,却找到了生命里的“一颗糖”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