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执手拓荆医,微光启新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4 18:35:00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记者 喻昭阳、吴祺芸 通讯员 夏自宇、何华

在荆州市中心医院75年院史的长卷上,回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六位医学教授,三对伉俪,以赤诚与学识,共同奠定了医院发展的基石。其中,时任内科主任的辛得光教授与时任麻醉科主任的郭灵恩教授,这对武汉医学院1955届的同窗伉俪,书写了医院早期发展的动人篇章。

六位教授合影,郭灵恩(左一)、辛得光(左二)。

“那天他穿着白大褂,袖口熨得笔直,皮鞋亮得反光。”荆州市中心医院原血液科主任虞咏知清晰地记得1980年初见辛得光的情景。这位威望卓著、风度儒雅的内科主任,很快注意到虞咏知的勤奋与刻苦,萌生了将她留下的想法。四年后,虞咏知正式成为医院一员。

辛得光(右二)在讨论患者病情。

在虞咏知的记忆里,辛得光是一位谦和儒雅的师长。一次疏漏让她刻骨铭心:“我跟着他做胆囊造影,忘了给病人喝造影液。辛主任没骂人,只轻轻说一句:‘下次把流程要记牢。’”一句温和的提醒,反而让愧疚如潮水般淹没了她。

1987年,内科扩展为心内科、神经科、血液科三个病区,辛得光统揽全局,依据专业能力选拔骨干。在他的引领下,内科后来逐步分化出呼吸内科、肾病科、消化内科等专业科室。

他不仅临床经验丰富,还致力于医学知识的传播。1986年翻译并出版了《心脏学临床问题手册》一书,参与校审《急诊麻醉手册》和《麻醉的进展》两本译著。自80年代以来,先后指导和参与内科五项科研项目,均通过省内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

同一时空的手术室里,郭灵恩教授,则在另一片“静默却惊心动魄”的战场开拓。1983年,她领导的麻醉组仅有七八人,麻醉科除完成自己的工作外,还帮助其它科室完成急救复苏等工作。

“那时候没有监护仪,病人的心跳、血压全靠耳朵听、手摸,”原麻醉科主任王力甚回忆,“数据用笔写在本子上,麻醉药品效能不稳,‘麻不着,醒不来’是常态。”面对挑战,郭灵恩展现出前瞻的视野与坚定的执行力。八十年代末,她带领麻醉科在全市率先开设“疼痛治疗门诊”,抚平万余名慢性病患的伤痛。

郭灵恩在指导教学。

1995年,她又以科研之名率先引入丙泊酚,这种乳白色、被昵称为“牛奶”的麻醉药,沿用至今。深知人才是科室发展的命脉,她送王力甚等骨干远赴上海瑞金医院进修,三天轮船去,三天轮船回,只为带回新技术。

她推动科室在90年代就征订外语期刊,建立每周雷打不动的读书报告制度——这一学习传统在今天的麻醉科依然延续。在学术传播上,郭灵恩同样贡献卓著,1985至1993年间翻译出版了《内科问题与麻醉师》等四部共计72万字的医学著作。

这对伉俪的奉献,深深烙印在家庭生活中。儿子辛棣记忆里,“家门口常常有病人在等候,爸妈一出诊,就把我和妹妹反锁在屋里,桌上留着一盒饼干。”一句“医情就是命令”是他们行动的信条,常常并肩奔县城、下矿区、进山区巡回医疗,一去就是月余。父亲辛得光待人如水温润,母亲郭灵恩做事雷厉风行,性格互补的他们数十年相濡以沫。这无声的言传身教,最终引导辛棣也踏上医者之路,成为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副主任医师。

七十五年院史翻过,新的楼宇拔地而起,谦和的脚印、利落的指令、温和的提醒、急促的铃声,早已化作医院日常里最寻常的节奏,诉说着医者初心,见证着薪火长明。

相关文章:

执手拓荆医,微光启新篇08-14

安宁市一院在全省率先推出“刷脸速绑亲情账户” 刷脸就医07-15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召开干部大会07-08

国家宫颈疾病门诊建设单位名单公布 太原市两家医院入选07-06

“霞姐”暖人心,智慧医疗赋能,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让人文关怀渗透就医全程07-02

南华附二医院成功开展同期双侧单髁置换术 微创保膝助患者重获行走自由07-01

长治市中医医院本周主打:妇女儿童健康周——周五周六晚,来夜市get健康新姿势!06-26

江西省卫健委通报“救护车800公里收费2.8万元”:不合理,暂停医院医疗转运服务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