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传媒观察 | 媒体在地方文艺发展和文化自信中的应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8:38:00    

摘要:媒体作为视听俱全的信息载体,已成为公众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媒体拓展了地方文艺的传播空间,地方文艺节目充实了媒体的传播内容,二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媒体对地方文艺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影响,指出媒体在地方文艺发展和文化自信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提出媒体助力地方文艺发展和文化自信的路径,旨在为传媒界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以此推动地方文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地方文艺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地方历史、人文、艺术等方面的重要载体。同时,文化自信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促进地方文艺发展和提升文化自信对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对地方文艺发展和文化自信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促进地方文艺更好发展、提高公众文化自信,是媒体的重要任务。

一、媒体对文艺发展文化自信影响分析

(一)媒体拓展了空间,增强了文化自信

当今社会,媒体在地方文艺发展和文化自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以往的地方文艺推广模式不同,媒体以其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强大的影响力,为地方文艺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媒体的应用为地方文艺创造了更广阔的传播平台,使地方文艺作品得以广泛传播。地方文艺往往略显古老陈旧,如戏曲、民族舞蹈等常常通过庙会等民俗活动进行现场表演,媒体的出现如电视媒体不局限于特定的时空,而是通过节目的可复制性和可保存性,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例如,安徽卫视的《相约花戏楼》以传播地方戏曲为主题,借助电视平台,使得地方文艺的受众得以大幅度增加。另外,媒体的应用也提高了公众的文化自信。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和技术的包装,地方文艺被赋予了崭新的现代魅力,焕发出新的活力,唤起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例如,央视的《走遍中国》,通过以地域为线索,以物质文化、自然遗产、历史人文古迹等为版块,展示了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和民情,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传承。此外,每年的央视春晚更是将各地文化融合,向全球华人观众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艺。电视媒体通过借助优秀的地方文艺内容,不仅充实和丰富了自身,也加强了文化自信的塑造。

(二)媒体追求商业化,过度包装地方文艺

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不可否认在推动地方文艺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商业化的诉求使原本追求独特的地方文艺变得同质化,流于表面,丧失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对地方文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商业化的驱动下,为了吸引眼球和实现商业目标,部分媒体将地方文艺的核心内涵置于次要位置,强调娱乐和视觉效果,导致地方文艺被过度包装,被赋予夸张、刻意渲染的元素,过度包装掩盖了地方文艺的本真魅力,而显现出与传统文化内涵不符的形象,影响了公众对地方文艺的正确认知。

(三)淡化了地方文艺特点鲜明的风格

各地的地方文艺,如戏曲、曲艺和民歌等,长期以来代表着不同地域的独特文化和民俗特色。媒体日趋多样化,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有了更多展示给公众的机会,无论是纪录片、短片还是在线展览,都在广泛呈现着地方文艺的历史背景故事。然而,媒体的介入也令地方文艺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失去原有的鲜明特点,呈现出一种同质化的倾向。为了在媒体平台上获得更多关注和认可,地方文艺可能被塑造成更为通俗的形象,放弃部分地域性的表现元素,以便触及更广泛的受众。这种趋势可能导致地方文艺在传播中丧失独特的文化特色。另外,媒体的呈现方式也影响了地方文艺的风格。原本需要现场观赏和亲身参与的地方文艺,在媒体传播中被呈现为虚拟的、片段化的节目。这种分散性的呈现方式可能削弱了地方文艺的连贯性和真实感,使其风格呈现出一种浮躁和碎片化的特点。

二、媒体对地方文艺文化自信的责任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和文化传承的桥梁,在地方文艺的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培育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其责任不仅是传播地方文艺,更是塑造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维护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原真性。因此,媒体在地方文艺发展和文化自信中应承担以下责任。

第一,媒体应通过推出专题节目、报道艺术家的故事、展示地方文艺的独特魅力,激发公众对地方文艺的兴趣,鼓励青年一代投身于文化传承和创新,推动地方文艺创新与传承;第二,媒体应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内涵,呈现其与国家文化相互交融的关系,并积极宣传地方文化的历史、传统和独特性,促使公众更加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文化自信。例如,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音乐生活频率制作的系列广播剧《清风竹韵高以永》,真实反映早期嘉兴地方清廉文化面貌、客观记录《高氏家训》对当地百姓和高氏家族的作用,为今天各级领导树立以民为本的为官执政理念提供了借鉴;第三,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媒体应坚持多元化、全面性的文化传播,不仅呈现主流地方文艺,还要关注少数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等,促进文化多样性,维护地方文化的原汁原味;第四,媒体应鼓励公众参与和互动。媒体应提供互动平台,促进观众与地方文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举办文化活动、丰富互动内容,使观众能够深度参与,增强他们对地方文艺的理解和认同。

三、媒体助力地方文艺发展的路径

(一)立足教育,培养地方文艺传承人才

地方文艺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传承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因此,媒体在加强对地方文艺的宣传之余,也应在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和引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媒体可以邀请地方文艺的传承人作为嘉宾制作教育类节目纪实报道和专题节目等,为地方文艺的传承人才培养创造新平台,将地方文艺的传承技艺系统地进行讲解或示范,让学生和年轻人更细致全面地接触地方文化,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其深入地了解地方文艺的内涵和技巧。例如,2023年5月2日播出的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播出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江苏篇》,展示了建湖杂技的精彩演出片段,在节目中,江苏省杂技团团长吴其凯和建湖杂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卜树权,向观众介绍了建湖杂技的发展历程和近年来的进步。通过媒体的镜头,这些传承人将地方文艺的魅力和特点生动地展现给观众,让观众亲身感受了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从而更好地将地方文艺传承人才的培养工作推向更大的舞台。

(二)挖掘好的故事,呈现故事张力和质感

媒体在助力地方文艺发展和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传播各种文艺形式,还应当注重挖掘和呈现好的故事,好的故事不仅有助于丰富文化内涵,也能深入人心,引发观众的共鸣,从而推动地方文艺的发展和传承。

地方文艺通常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而这些内涵往往蕴含在独特的故事中。媒体通过深入挖掘这些故事,将其呈现出来,不仅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地方文化,还能够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某地方传统节日的由来、某个民间故事的背后、某位杰出人物的事迹等,都是可以成为故事呈现的素材。媒体通过讲述这些故事,将地方文艺与生活联系起来,使之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在呈现故事时,媒体应当注重表达的张力和质感。通过精心编排、选取合适的表现形式,如影像、音乐、文字等,让故事更具戏剧性和情感共鸣。例如,通过音乐的编排、画面的切换、人物的情感表达等手法,增强故事的情感冲击力,使观众在情感上更深入地融入其中。同时,媒体还可以运用文艺手法,如对白的处理、节奏的把控等,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让观众产生持续的阅读或观看欲望。

(三)致力媒体融合,打造全面立体载体

传播渠道的建构和选择直接影响文艺作品的传播效果和受众的感知体验。然而,长期以来,文艺传播大多依赖线下剧院、美术馆以及一些文艺活动的开展等,不仅传播渠道有限,时效性差,而且由于受众往往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其互动感、参与感和体验感不高,进而影响传播的效果。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包括电视、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在内的现代媒体的融合已经成为文艺领域中不可忽视的趋势。因此,各媒体可以开展跨媒体合作,将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种媒体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共同的传播策略,即在特定时间段内,将同一内容在不同媒体平台上同时播出,提供多渠道观看的机会。这样可以让不同受众在熟悉的媒体上观看,增加传播覆盖面。例如,在某地举办的文化节活动中,既可以在传统电视台进行实况直播,还可以通过移动APP提供多摄像头视角的在线直播,同时结合社交媒体平台推送了短视频花絮和互动问答环节。这种媒体的多层次融合,使得观众可以在电视、手机、电脑等多种设备上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文艺节目,达到了全面立体的传播效果。

此外,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如VR、AR、互动影像等,打造更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文艺传播体验,使受众足不出户便可感知、体验文学艺术之美。例如,央视推出的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利用VR虚拟技术在舞台上打造出“时光艺术馆”,在现场布置了上百件艺术展品,同时结合XR、AR等技术手段生动还原历史场景,使观众全方位、沉浸式感受延安文艺的精神力量。

(四)创新话语机制,强化文化感知

文化自信的塑造源于深厚而科学的内容,而科学的内容需要具备理论的充分说服力。然而,要使理论能够真正说服和感染人,必须让理论被感知。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感知成为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一环。特别是在融媒体语境下,如何强化人们的文化感知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强化文化感知,创新思想文化的话语机制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要在文化传播中创造性地运用生活化、网络化的语言,以增强文化传播的亲和力。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利用宣传舆论阵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通过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更富吸引力,构建生动有趣的思想文化内容,使人们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和接受。同时,可以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如文化创意大赛、科技文化节、国学社、诗词大会等,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人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直接感知。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传递文化内涵,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参与度。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平台成为传播文化的有力工具。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微视频、MOOC、网络直播、网络论坛、博客等新媒体平台,可以更加灵活地传递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革命文化。这不仅扩大了文化传播的覆盖范围,也构建了更加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这些新媒体平台能够创造多样的情境,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深化对于文化自信内容的理论认同力。通过情感共鸣,文化传播更易于在人们心中扎根,使文化内涵深入人心。

(五)开启双向互动,增进主体认同

文化主体意识的回归被认为是增进文化认同的首要前提,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在这一背景下,媒体双向互动的特性为文化的传播与认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也有助于将人们的文化认同从“高认同”拓展到“高认知”。与传统的单向传播不同,双向互动模式使得文化传播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有信息的输出,也有反馈和互动的机会。在原有媒体传播形态的基础上,利用媒体的双向互动优势,可以设定关于地方文艺的议题,引导公众参与文化话题的讨论,使得其可以直接与专家学者、文化传承人进行互动交流,提出问题、寻求答案,更深入地了解文化背后的内涵和理论。从而调动人们的主体能动性,深化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借助新媒体,也可以促进人们在文化自信的理念、思维、态度上的转型。通过广泛的互动平台,不仅可以推动公众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对话与碰撞,寻求平衡点助推文化的发展,还有助于更好地探索文化的未来方向,从而能确立文化的现代路向。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文化主体意识不断回归,主体的文化认同感不断增进。通过新媒体的互动,公众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为文化主体的重要性,而这种认知的提升又反过来促进了文化认同的增强。公众逐渐从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从而加深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这种双向互动的过程为地方文艺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环境,也在公众与文化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纽带。

四、结束语

从多个维度分析媒体对地方文艺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影响,可以看到媒体在地方文艺传播中既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在教育合作、挖掘故事、媒体融合、创新话语机制以及双向互动等路径引领下,媒体不仅连接了文艺与公众,也深刻塑造了地方文化面貌与文化自信。媒体在地方文艺发展和文化自信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应积极探索有效保证地方文艺发展的办法,为推动地方文艺的蓬勃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增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来源 新闻文化建设公众号

编辑 冯路玉

二审 曾敏

三审 陈发文

相关文章:

作品研讨会在复旦举行,重勘阿来四十余年文学之路04-12

高72米,由720块铜板组成……这里有全国最高的孔子像 | 行走黄河04-12

示范区贾寨镇:“文化惠民”唱响乡村振兴主旋律04-12

“齐鲁1号”让“好客山东”更好客04-12

龙岩高中段首所!国家级“武术进校园试点单位”落户武平04-12

“加油文化”与张之洞有何关系?听听专家怎么说04-12

发文化之声、聚市民之意!2025年“羊城八景”评选启动04-12

跨粤文化“海上文化行”IP升级版将启幕,筑文化出海新范式04-11